宣传人大制度 交流人大经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阿坝。地震之后,阿坝依然美丽!
信息搜索:

主任之窗

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为国
调查研究

阿坝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中国阿坝
访问量:
更新日期:2007-08-17
    〔摘要〕阿坝州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的红军文化交相辉映,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阿坝州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的新气象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发展阿坝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径和方法。
 
  〔 关键词〕阿坝州文化产业 新气象 突出问题 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充分发挥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遗产优势,文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健康优良化发展之路,如今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对阿坝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旅游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无疑为阿坝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阿坝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走向全国,还可以走向全世界。
 
  一、阿坝州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的新气象
 
  (一)阿坝州拥有高密度、高品位、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阿坝州旅游资源融原始、神秘、粗犷、人文、新奇于一体,自然风光千姿百态,文化类型极其丰富。阿坝山清水秀是绿色的阿坝,“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东方圣山”四姑娘山堪称世界自然景观三绝,卧龙更有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自然生态基地;阿坝雪山草地是红色的阿坝,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红色革命足迹历历可寻,是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阿坝文化灿烂是多彩的阿坝,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有着浓墨重彩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阿坝历史悠久是厚重的阿坝,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产,古蜀文明从这里发祥,藏羌古碉从这里雄起,茶马古道从这里延伸;阿坝物华天宝是神秘的阿坝,神秘的藏传佛教和本教文化、古老的羌族释比文化,在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阿坝五彩缤纷是人文的阿坝,文化积累十分深厚,其史料与古迹,不仅渊源流长,而且分布广、类型多,具有极其珍贵的科考研究价值,被视为是悠久历史标志的佐证,为古蜀文化、神禹文化、氐羌文化、唐蕃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羌文化及其流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阿坝占有全国五处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三处,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风景名胜区3处,是世界自然遗产和生态保护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分布最密的旅游区。全州现有各类文物遗迹达700余处,其中,全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8处22个点,居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的第一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45个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州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务院2006年6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州申报的卡斯达温、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4项民族文化遗产全部入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全州旅游业的文化含量,业已成为阿坝州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今年,我州对九寨沟演艺市场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1至9月营业收入额达1.17亿元,上缴税金621万元。
 
  (二)把静态资源变成动态景点,在“文化”两字上下功夫找准突破口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要寓动态文化景观于静态自然景观之中,只能围绕“旅体文用”大做文章。不仅要充分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还要立体动态地展示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让游客的静态参观变为富有立体动态感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文化活动。只有这样,阿坝州旅游的人文气息和景观文气指数才能迅速上升。走“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旅游循环经济路子,建立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多种形式并适宜全州各地景区自身文化旅游特点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类型,形成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大阿坝、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品牌、大发展”的新格局,是全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以文补文”到“多业助文”走向“产业兴文”等发展路子,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全州上下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渐提高,组织机构初步建立,经营管理力量逐步加强,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主体服务的经营性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网络文化业、演出展览业、策划创意业和艺术培训、音像零售出租、艺术品经营、电影放映等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产业单位,优势项目初露端倪,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截至2004年底,全州文化经营单位682家,直接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2000多人,实现增加值1.5亿元,对全州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数据分析表明:全州文化产业已初步具备“支柱产业”的雏形,特别在解决吸纳就业人员方面的潜力大,社会影响强烈。
 
  (三)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现代旅游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基本要素逐步趋向于文化化了,如吃,不只求饱,还要求好,突出地方特色和营养搭配;住,不只求有,还要求好,突出民族风情和舒适。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且在其产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都凝结着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这无疑越强了全州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驱动更多的人去研习民族民间文化,使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三)传统文化产业在挑战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新兴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与旅游业相关联的文化旅游、艺术表演、艺术教育、文化信息等越发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盈利潜力和巨大的市场扩张潜力。为充分利用全州重点景区游客集散优势,突出旅游业的“人文核心”作用,实现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发挥藏羌人文景观为“旅游高地”建设服务的功能,阿坝州已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精品线路上重点推出了“碉楼为形,历史文化为魂”的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帐篷为形,马背文化为魂”的川西北大草原格萨尔王营盘暨骑士俱乐部、“山珍为形,餐饮文化为魂”的茂县山菜王、“高碉为形,大石文化为魂”的川西高原藏羌古碉群、“歌舞为形,民族文化为魂”的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碑园为形,红军文化为魂”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古城为形,历史文化为魂”的大唐松州、“官寨为形,嘉绒藏族风情为魂”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展览为形,熊猫文化为魂”的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和大型超时空场景歌舞剧《梦幻之旅》的市场运作模式,九寨沟国际大熊猫文化旅游节、黄龙•瑟尔嵯文化旅游节运用文化艺术促旅游经济的办节模式,九寨沟县文化部门大规模招商引资兴建文化设施模式,松潘县投巨资保护、开发大唐松州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松潘县运用全新机制运作红军长征文化精品旅游区模式,理县桃坪羌寨、茂县山菜王创办“股份文化”模式等一批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和模式,初步形成了全州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人文景观相链接、相融合的大阿坝文化旅游网络,丰富和升华了全州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成为了一个展示藏羌文化、弘扬藏羌文化的窗口。今天,在海内外游客的心目中,阿坝州旅游业已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已由“卖景点”为主向“卖景点”加“卖文化”旅游经营模式转变,其发展潜质定会达到1+1>2的倍数效应。仅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2004年就接待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人次,演出收入近亿元。如今,九寨沟景区已经打破了演艺市场国有、民营的身份壁垒,多元化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实现了政府监管为主向“政府监管加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转变,实现了“帐篷表演式”的营业性演出模式为主向“帐篷表演式”加“舞台艺术表演式”的营业性演出模式转变,“景区+藏羌民族风情晚会+民族歌舞伴宴”的旅游组合模式,成为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游人无不赞誉:“九寨沟的早晨是鸟儿唤醒的,九寨沟的夜幕是藏羌歌舞晚会拉开的”。如今,白天观风景,晚上赏歌舞,已成为九寨沟旅游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资本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形成了民间资本和国家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喜来登国际大酒店演艺中心、九寨天堂歌舞剧、容中尔甲演艺中心、藏王宴舞亚东演艺中心、星宇扎西艺术团、雪莲花艺术团、白马藏族风情园、桃坪羌寨古堡和牧家乐、农家乐、廊玛歌舞厅等不仅自身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而且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经验密集型、技能密集型相结合的低耗高效型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有利于克服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吹糠见米”地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2005年底,全州产业结构已由“二一三”变为“二三一”,这标志着国民经济增长量在扩大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改进和质的提高,这无疑昭示着阿坝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为建立旅游高地,形成旅游产业带,发展旅游经济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阿坝州委、州政府以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优良的法制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优秀的人才环境入手,提出了“让出近期利益,让出优势资源,让出优质产权;以政策引资金,以资源引资金,以项目引资金”的开明、开放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吸附外资能力。仅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就投资20亿打造“九寨天堂”,并将结合甘海子湿地风光,以发掘、整理、收藏的理念在此整理、恢复建设松赞干布甲藩古城和藏羌民俗文化村及藏羌民族博物馆、寺庙、经筒阵、塔林、祭祀祖坛、藏羌碉楼群、歌舞广场等深具文化内涵的设施,向世人展示神秘诱人的藏羌文化和中华始祖文明,给游人提供一个自娱自乐、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九寨天堂投资1亿5千万元打造的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大剧院已于2004年8月底在九寨天堂甘海子落成,用于大型超时空场景歌舞剧《梦幻之旅》的专场演出。建成后的甲蕃古城大剧院,将是目前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规模最大、投资最高、设施最先进的一个大剧院,目前,它正以“全球最大室内舞台”的名义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二、阿坝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阿坝州的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目前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不尽如人意,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从其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方面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社会对发展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还未形成强大共识。官本位、农牧本位、资源本位观念及等靠要思想,不仅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在一些人们头脑中还很浓厚甚至根深蒂固,这无疑是制约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探索创新不够,主动进入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机制也没有形成,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因此,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认同;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定量定性的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弹性大;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四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影响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和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使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五是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散、乱、差的状况,加之产业结构单一,市场运作能力差。六是全州既懂文化建设规律、又懂市场管理经营的人才奇缺,加之文化产业管理、经营、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七是全州文化产业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八是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性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低,缺乏个性和特色。
 
  (三)对新形势下培育、繁荣、规范全州文化旅游市场以引导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文化旅游业品牌塑造乏力。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很快,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和认识仍然停留在现象罗列、观点展示、局部探讨的阶段,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滞后影响着国家、社会和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当前,实践已走在前面,大量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许多方面需要做出理论回答,如文化产业如何与旅游市场衔接、文化旅游业政策体系、文化旅游业的阿坝特色等,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之所以为产业的理论依据。更没有将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列入全州重点科研课题,结合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和长时期的主导主体地位来加以调研和规划。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关爱性政策环境宽松度还不够,鼓励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倾斜政策还不够明朗。按照国家行政的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应该实行零税率,对于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应该实行低税率;对于与文化产业有关联的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以促进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发展。但这些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在我州落实得并不好。据统计,我州文化企业目前要承担的税收项目有8种、费10余种。国办文化产业单位也因固定资产属国家而不属于法人资产,不能向银行抵押贷款,融资十分困难。
 
  (五)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而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力。尽管全州民族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题材选择的余地很大,但由于受一些先天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全州文化资源商品转化率很低,品种单调,特色不浓,品质不高,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许多文化旅游产品没有体现出藏羌民族最优秀的工艺、最优秀的艺术能力,因此在海内外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六)文化市场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滞后,法规效力层级较低,还没有一部由人大颁布的文化市场管理法或条例。二是现有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在文化行政执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在执法实践中因罚则不明晰,对违规者存在处罚难的情况。三是现有的文化市场“分级管理”与“归口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当前文化市场管理的实际需要。
 
  三、阿坝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已经势不可挡。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文化旅游一体化是发展的大趋势。为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运营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搭建阿坝州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加快全州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步伐,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实现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建设的战略和目标,我州发展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对“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认识
 
  文化是现代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文化产业化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休闲旅游本身的价值在于追忆、感受和体验异质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进而通过旅游达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情趣的目的。因此,须抓住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认识阿坝州民族文化旅游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以便有步骤、有重点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和各种层次旅游者对跨文化体验的需要,从而把文化旅游资源的亮点,变成文化旅游的热点,使热点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州的新型产业。同时,还要善于抓点带面的工作,及时总结全州旅游产业文化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典型经验,培养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指导和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创意支撑产业,也是一个创新导向的产业。文化旅游规划是文化旅游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工作是文化旅游产业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一项带全局性、综合性的总设计书,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指导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总体原则是因地制宜,通过汇聚文化旅游产业界、管理界和学术界的先进创意实践,从建设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全局出发,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九曲黄河第一弯、若尔盖湿地大草原等重点景区游客集散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景观互融共存的最佳旅游衔接点与切入点,整合符合国际惯例和时代潮流的文化产业实践范例和最佳模式,为全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布局、功能定位、项目建设、经营策略、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的实施对策,这样的规划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检验。
(三)突出特色,充实完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总体布局
全州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成了不同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全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布局,应该在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特色性原则,突出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势,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全州开发和形成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相互接替、相互组合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以“一线五片”发展布局和文化内涵为基点,用现代理念来策划,融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会展产业和房地产业等打造全州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使之成为各具区域旅游特色和文化旅游特质,符合海内外旅客需求的,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和展示功能的圣地。
“一线”是指构建藏羌文化走廊这条线。这条线以汶川“禹帝祭坛”为起点,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为终点,由禹情绵池、羌情桃坪、闲情无忧城、温情古尔沟、枫情米亚罗、野情鹧鸪山、激情马尔康、慈情观音桥、悟情中壤塘九篇不同的乐章组成,是连接东西南北和全州旅游的一个连接点、关节点,如果建成,全州旅游布局将更为合理、更为生动。同时,还可以延伸至甘孜州,进而带动鹧鸪山西南板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五片”则是指:一是指构建以九寨沟、黄龙为主体的精品文化区。这一片区依托九寨沟、黄龙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以藏羌文化和唐蕃古道文化为主打,兼容红军文化和海内外现代艺术的表演形式,以便形成类似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百老汇一样的世界著名文化品牌。二是指构建以大草原为主体的马背文化区。这一片区依托西北板块黄河大草原等国家高原湿地保护区和九曲黄河第一弯的自然风光,以藏族马背文化和牦牛文化为主打,兼容安多藏族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和红军文化,以便形成国际马背文化品牌。三是指构建以茂县为核心区的羌文化区。这一片区依托岷江大峡谷自然风光,以羌族释比文化和营盘山文化为主打,兼容大禹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以便形成国际羌族文化品牌。四是指构建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区的大熊猫文化区,这一片区依托中华大熊猫国际生态保护区的天然基地,以大熊猫文化为主打,兼容嘉绒藏族风情,以便形成国际大熊猫文化品牌。五是指构建以马尔康为主体的嘉绒藏族文化区。这一片区依托大渡河和岷江大峡谷自然风光,以嘉绒藏族农耕文化和碉楼文化为主打,兼容嘉绒藏族风情、土司文化和红军文化,以便形成国际嘉绒藏族文化品牌。
 
  (四)寓文于游,突出全州民族文化旅游高品质品牌的设计理念
 
  在《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阿坝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步建设,依托九环线、内环线、西环线并实施极点—轴线—网络开发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品质打造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重点景区的文化旅游品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是吸引旅客托展市场的主要内容。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研发全过程中,既要考虑大众化的需求,也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旅游群体的需求;既要考虑目前的市场需求,又要研究、把握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设计和打造出民族文化旅游高品质产品,让海内外游客在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隧道时,能够零距离感受、体验和追忆人文阿坝的奇特魅力,同时,共享到高品质的民族文化套餐服务。
 
  1.开发红军文化,创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抓住中央把阿坝州“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纳入国家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的历史机遇,重点做好若尔盖县巴西会议会址、马尔康县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县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等红色旅游高品质产品的设计和建设。
 
  2.开发民族风情文化,创建“歌舞文化”“马背文化”、“牦牛文化”等高品质旅游线产品。重点做好藏羌文化走廊、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九寨天堂金色歌舞剧院、九寨沟白马藏族风情园、黄河大草原格萨尔王营盘暨骑士俱乐部等文化旅游高品质产品的设计和建设。
 
  3.开发历史文化,创建“营盘山古文化遗址”、“大唐松州”、“甲蕃古城”、“川西高原藏羌古碉群”、“土司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释比文化”等高品质旅游产品;
 
  4.开发生态文化,创建“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中华大熊猫园”、“川西北草原”旅游等高品质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大石海”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使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五)完善体制,加大规范全州文化产业运行方式的力度
 
  文化产业发展难度大,要走出困境,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坚决革除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出多门的弊端,以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整体定位应适应入世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新的路径选择。一是认真研究和分析阿坝州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立足创新精神宗旨,搞好项目规划与实施计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方向与途径等切入点,对全州文化资源在概念化、规划化、板块化、错位化、项目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实现向集约化、国际化、资本化方向进行转变。二是通过改革,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打破均衡发展的模式。三是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理政府文化单位向管理整个文化行业的转变。四是积极探索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建立多种投入主体、多渠道筹资的发展机制,形成财政性投入、政策性投入、社会性投入和自身投入等多渠道投资方式。五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一旦挖掘出民族文化产品的内涵,确定品牌,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开发,使之从“平面”的包装到“立体”的渗透。
 
  (六)筑基打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集聚的机制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要发展全州的文化产业,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品原创、生产、复制、营销等方方面面的人才队伍。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全州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集聚的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经管、经纪、营销、策划、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内外高素质人才,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机制。并用好用活现有既具经营头脑、又有文化素养,既懂理论、又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还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管理、培养、引进、使用制度,以激活人才资源,盘活人才存量,用好人才增量,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比较充分的人力资源。
 
  (六)加强营销,牢固树立经营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全州民族文化旅游的营销,是树立全州民族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发挥寓教于乐和寓宣于乐功能作用,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的转变,达到开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把阿坝州神奇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相关新闻